乙型肝炎,核心,病毒,血清,病情

提問: 乙肝檢查報告是什么意思? 問題補充: 医师解答: 第一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英文縮寫為HBsAg,曾稱澳大利亞抗原,簡稱澳抗,又稱肝炎相關抗原。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是人體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先出現的一項血清標志物。一般在乙型肝炎病毒急性感染的潛伏期末,也就是說在乙型肝炎發病前的2~3周,或ALT(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升高前10~60天,在感染者的血液中就可出現,發病時達高峰,是乙型肝炎早期診斷的一項重要指標。80%的急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后4周內消失。如果發病后6個月還不消失,一般認為容易演變成乙型肝炎病毒慢性攜帶者。但是,有相當一部分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后不會發病,醫學上稱無癥狀HBsAg(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如果這類人再感染甲、丙、丁、戊、庚型肝炎病毒時,單憑HBsAg陽性與否來診斷乙型肝炎,就有可能造成誤診。另有5%~10%的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以后,在發病早期就能清除HBsAg,在這種病人血清中,HBsAg檢測是陰性的,而抗HBc·IgM陽性,如果單憑HBsAg陽性與否作出乙型肝炎的診斷,就有可能漏診。由此可見,HBsAg是乙型肝炎早期診斷的重要指標,但不是惟一指標,應該結合流行病學、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進行綜合判斷。第五項乙型肝炎核心抗體縮寫為抗-HBc。是人體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后最早出現的抗體,是人體感染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學標志物之一。 乙型肝炎核心抗體又可分為乙型肝炎核心抗體IgM和乙型肝炎核心抗體IgG兩種。前者隨ALT升高而不斷增長。大約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1~2個月時,隨之產生的便是乙型肝炎核心抗體IgG。有人認為,抗HBc·IgM是乙型肝炎病毒新近感染或持續復制的標志,對于診斷急、慢性乙型肝炎很重要。如這種抗體持續陽性提示疾病遷延,而抗HBc·IgG的持續存在只能說明以往有過或目前仍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因此,乙型肝炎核心抗體IgM和IgG平行檢測,有助于對急性乙型肝炎與隱匿型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急性發作之間的鑒別。約有5%~10%急性乙型肝炎病人的血清中查不到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而乙型肝炎核心抗體IgM可陽性,而且與病情變化相一致,病情恢復,乙型肝炎核心抗體IgM陰轉。當病情重新活動時,ALT重新出現異常時,乙型肝炎核心抗體IgM亦重新出現陽性,滴度上升。所以說,乙型肝炎核心抗體IgM是用來評價乙型肝炎病情的較好指標。具體含義說明三個問題 急性HBV感染;慢性HBsAg攜帶者;傳染性弱。預防的話 建議注射乙肝疫苗我是醫生 有問題找我 如果我在線的話 很樂意回答你的問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seo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